苏嘉珍想了想还是拒绝了:“我就不回去了。祖父祖母岁数大了,我得留在他们身边照顾。”又皱了皱鼻子,小声说道,“不太想回家。”
他在神都这里很好。
祖父母慈爱,和妻子的感情好,还有妻子的娘家人也关系融洽。
他只要专心读书就好。
不像他在象州的时候,明明他是小儿子,偏就像是家里的外人,就因为他跟娘姓苏,就好像他不是亲生的了一样。
他爹他兄长他们也就算了,他娘也这样,真是无语。
赵淩明白苏家的情况,自己堂妹没受委屈,别的他都管不着:“那行,你好好读书。”
确定苏嘉珍不打算跟他去象州之后,他就去吏部要了一份愿意补缺的名单,除了这一科的进士、同进士之外,还有历届没补上缺的进士、同进士,甚至举人,以及一些因为生病和丁忧等请了长假,回来后到现在还没补上缺的官员。
名单到手之后,他就出了公告招收算数和外语方面的人才,确定了考试日期。
这部分想着补缺的人选,基本都待在神都,经过数日的通知,总算召集起一批裸考的。
很多考试名次不好,没什么出路的进士、同进士,不管原先心气有多高,经过一段时间的现实拷打后,几乎是只要有个班上就好。
这次赵淩对于学历要求还放宽到了举人这一档,哪怕时间很短,没什么复习资料,参与考试的也有两百多人。
人数比预计的要多,不过没关系,赵淩本来就借用了贡院。
考试流程大家都熟悉,挨个检查完之后,上午一场下午一场,午膳考场提供,考完就散场。
题目不算多,难度不算太高,不过因为这些内容和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科举内容不一样,能够表现良好的人不多。
外语考试还有一场面试。
面试考官赵淩请了他便宜外祖父……不,他的好贵外祖父王延出马当主考官,两个鸿胪寺的官员只能当陪考。
王主考官有多贵呢?
大概是一艘画舫全权使用一个月,还得负责上面的一切用度的花费。
没错,老头今年不打算回去过年,跟几个老伙伴约好了要去庄上过,在暖融融的船上吃火锅唱歌弹琴吟诗赏雪。
他都攒了许多老头们出去游玩的诗画集子了。
算了,钱不钱的倒是无所谓,就是饮食上多注意着点,别把这群瘦巴巴的老头吃出三高来。
平时也就算了,过年这会儿牲口都出栏了。
这群老头是真的能够干出一顿饭炫一大碗红烧肉的。
更别提庄上还有那么多肥羊肥鸡肥鸭肥鹅,连他庄上养的鱼都肥。
报名考试的有两百五十三人,最后录取的只有十三人,其中十个在算数方面底子还不错,三个懂一点外语。
赵淩直接带他们到吏部办了手续,在贡院腾了两间屋子出来当教室,给他们做集中培训。
反正贡院平时没什么人,给他用用就用用。
他也可以借着来上课摸鱼。
把这些事情都上了轨道,终于到了窦桓和林姑娘大婚的日子。
这会儿距离他们从私军营回来还没十天。
赵淩和窦荣作为男方家人,提前一晚住在了镇国公府,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做各种准备。
皇后娘娘不便提前到,派了许多宫人过来,连闻公公都特意跟着窦桓一起去迎亲。
窦桓腿脚不便,自然不好骑马,迎亲用的是一辆四匹枣红马拉的马车。
车厢用的不是冬季的轿厢,而是夏季的敞篷式样。
贝家人本来心底嘀咕林姑娘不嫁“前途无量”的贝向荣,反倒去选一个瘸子,见了镇国公府这阵仗,也说不出什么来,笑得……千奇百怪地把林姑娘送出家门。
林姑娘也没有坐上花轿,而是在红绸的牵引下,直接坐上马车,坐在窦桓的身边。
没人敢说不成体统。
人家身边跟着两排宫女太监,难道是要跟天家说不成体统吗?
或许一些言官敢,但贝家不敢。
接亲很顺利,新娘的嫁妆十里红妆。
窦凤没能赶回来确实有些遗憾,但帝后和太子太子妃都来了,不能说这场婚事就不被重视。
许多宾客想得多的,还觉得是显示天家对窦家的态度。
窦荣觉得这些人是想太多。
外甥成亲,姨父姨母就住对门,过来吃个喜酒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?
他们要是不来,才能显示出顾家对窦家的厌弃。
现在窦家还得守国门,能厌弃吗?
真厌弃,姨父也不会把私军营那么重要的事情告诉他了,更别说是让他负责练兵。
窦荣心里面想着事情,面上一点都没露出来。
窦家的宾客武官比较多。
赵淩本来还担心武官喝了酒之后会不会比文官们难缠,结果并没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