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视下去,其余的箱子里全是用牛皮纸封卷着的袁大头,一排排整整齐齐。
一封50枚,一排4封,一层10排,一箱10层共计20000枚。
全部六箱银元共12万枚袁大头。
两箱金锭1万个,六箱银元12万枚,还有一尊铜炉,一件铜香薰和一方田黄印章,这就是糖王藏金点的全部。
真是发大财了。
王景行自从能透视以后,心境已经极为超脱,遇事都是从容淡定。
可面对如此多的金银财宝,心中忍不住一阵激荡,许久才平静下来。
整箱金锭应该有300多斤,王景行根本搬不动。
时间紧迫,王景行不再多想,拿起蛇皮袋就装起金锭。
1000个金锭装一个蛇皮袋,足足装了10袋。
王景行打开店门,将10袋金锭放入后备箱和车子后排,再把两个装铜炉的木箱放到副驾驶座位下,锁好门。
将金锭及两个铜器运回湖畔别墅,搬到地下二层的储藏室。
已经过了吃饭时间,王景行早就饥肠辘辘,从冰箱拿了个大面包,两瓶矿泉水,边开车边吃。
顺路又买了一后备箱的蛇皮袋。
回到店铺,继续装银币,40卷银币装一袋,一层银币装两袋,一袋2000个银币100多斤,刚好扛得动。
整整装了60袋,一直到晚上十点多了才把所有银币和空箱子运回别墅。
王景行早已腰酸背痛,洗个澡倒头就睡。
价值惊人
第二天,王景行吃过早饭又开车回到开元路店铺。
把挖出来的泥土填回坑里压实,填完还有一米多深的坑,王景行拿起破石锤把店铺地砖全部敲了,搜刮了一层破碎的地砖把坑填满。
把整个店铺破坏得面目全非,完全掩盖掉挖宝的痕迹之后。王景行打电话叫黄泽楷过来,把大门钥匙交给他,让黄泽楷接手装修开奶茶店。
回到别墅,王景行开始清理宝藏。
首先是那方黄田印章,王景行找了盒印泥,将印章印在纸上,“雅宜山人”四个字印在纸上。
上网查了下,居然是明代中叶著名书法家王宠的印章,王宠字履仁、履吉,号雅宜山人。
用电子秤称了一下,重达126克。
最让王景行震惊的是这枚印章的材质,居然是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田黄石,虽然王景行不是很确定,但极有可能是最上品的田黄冻石。
田黄是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,而田黄冻石又是其中最顶级的品种。
田黄自明清以来就被印人视为“印石之帝”,数百年来极受藏家至爱,有“黄金易得,田黄难求”和“一两田黄三两金”之说,这方印章,仅材料而言就已经是极品。
小心收好印章,王景行又把康熙年制的三足铜炉和宣德铜鎏金香薰拿出来仔细观看。
两件铜器保存得非常好,用透视眼里里外外看个通透,没有任何缺陷,只觉得做工极为精湛,越看越觉得精美,心中基本断定是真品,而且是皇宫御用品。
特别是香薰,炉周有红蓝绿三色大宝石各4颗,色泽均匀艳丽,显得金碧辉煌。
也不懂如何估价,便放回木箱,小心收好。
接下来是整理小金锭。
1万颗金锭全是清末民初天津恒孚、天津正阳、沈阳鸿兴等多个名号的一两赤炼小金锭。
这种小金锭也叫“小花生”,长27厘米,宽19厘米,重3125克。
是我国炼金技术达到最高峰的时期的产物,含金量非常高。
全部都是金光闪闪,几乎没有流通痕迹,品相完美。
王景行按原先的摆法,把所有小金锭全部摆回黑漆木箱。
12万枚银元几乎要了王景行的老命。
有民国三年、八年、九年和十年版本,其中以民国三年的居多。
品相却全都非常好,银光可鉴,全部属于美品。
此外,还夹杂着大量的光绪年间的银元宝,版本极多。
有北洋造、江南省造、吉林省、奉天省造、广东省造、山东省造、福建省造、湖南省造、湖北省造等。
正面顶部铸甘肃省造或北洋造等铸造省局的铭文,底部铸有银币价值 “库平七钱二分”,中心直读“光绪元宝”四字,币中心为满文“光绪元宝”。
银元背面外圈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,内圈为蟠龙图,品相精致。
王景行自己一个人没日没夜整理了一个多星期,才整理了五万多枚银元。
其中民国三年的袁大头最多,达两万五千多枚。
八年的两千枚,九年的一万两千多枚,十年的将近一万枚。
各种版本的光绪元宝七千多枚。
即便王景行身家已过十亿,在如此多的真金白银面前,还是会涌起满满的财富感和幸福感。
三件古董不算,12万银